保護生態環境,監測是基礎
- 2024-06-05
- 211.149.138.71:8020
我們呼吸的空氣中,PM2.5有沒有超標?
我們飲用的水源里,微生物、化學成分含量是否無害于人體?
我們種植糧食的土地,重金屬含量有多少……
這些疑問事關每位居民日常生活質量和安全。而確切答案,都在生態環境監測的數據里。
“生態環境監測是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工作,是客觀評價環境質量狀況、反映污染治理成效、實施環境管理與決策的基本依據。”省生態環境廳生態環境監測處處長黃鳳蓮介紹,生態環境監測隊伍業務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生態環境工作的健康發展。
2017年、2019年,我省分別出臺關于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監測監察執法管理制度的相關指導文件。截至目前,全省已初步建成覆蓋所有縣市區、功能較為完善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監測點位及斷面涵蓋水、大氣、土壤、酸雨、噪聲、輻射等要素,自動監測設施設備廣泛涉及地表水和大氣環境質量監測、排污單位自行監測、環境污染來源解析和組分分析等多個領域。
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黨委書記、主任余濤統計,2020年,我省共形成生態環境監測數據1156萬余個,為污染防治、生態修復、生態環境治理成效評估、環境風險預測預報、突發環境事件追蹤溯源等各項工作的組織實施和順利開展提供了堅實基礎。
進一步優化監測網絡
“生態環境監測事業在前期雖取得一定成效,但面對‘十四五’和新時期生態文明建設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我省在基礎能力、數據質量、分析應用、共享共用、信息化建設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短板弱項。”省生態環境廳總工程師張在峰表示,我省需要加快推進監測體系與監測能力現代化建設。
在《實施意見》指導下,我省將整合各地各部門環境質量監測點位,優化涵蓋大氣、地表水、地下水、飲用水源、土壤、噪聲、輻射、溫室氣體等環境要素的環境質量監測網絡,并在此基礎上,新增監測內容和監測點。
加強新領域、新污染物監測。推進大氣細顆粒物和臭氧污染協同控制監測,在重點流域和地區拓展特征監測指標,提升環境污染溯源解析與風險監控能力。
加強污染源監測。增設工業園區邊界站監控重點污染物排放;加強對城鄉黑臭水體、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場、入河排污口、農村面源的監測;強化高架源、涉揮發性有機物排放、涉工業窯爐重點污染源自動監測;推動涉重金屬排污單位開展鎘、鉈、銻等特征指標自行監測;推進溫室氣體監測。
拓展生態質量監測。以典型生態系統、自然保護地、重點生態功能區和生態保護紅線為重點,增設生態質量監測站點,各部門協同開展地面生態觀測、樣方樣地觀測和碳通量監測,推動生態質量監測評估。
強化服務性監測。重點服務人民群眾“米袋子、菜籃子、水缸子”安全,在學校、醫院、居民區等敏感區域優先增設與人體健康密切相關的監測指標。
逐步提升監測數據質量
2019年底,湖南生態環境監測系統開始實行垂直管理。“科學、獨立、權威、高效的監測體系逐步建立。”省生態環境廳總工程師張在峰說,《實施意見》尤為重視生態環境監測數據質量,為進一步確保監測數據真、準、全,我省對排污單位、生態環境監測機構、地方各地政府等都提出新的要求。
針對排污單位,要求嚴格落實自行監測、自動監測要求,建立起質量控制體系,對自行監測、自動監測數據的真實性、有效性全面負責。
針對生態環境監測機構,要求建立起覆蓋布點、采樣、現場測試、樣品制備、分析測試、數據傳輸、評價和綜合分析報告編制等全過程的質量管理體系,強化相關工作人員的責任落實,確保出具的監測數據真實、有效。
針對地方各級政府,要求統籌推進監測基礎能力建設,加強對監測人員的培養與培訓,特別是要著重強化當前縣級監測能力存在的短板弱項,確保2025年前我省縣級監測機構具備有效開展行政區域內執法監測和應急監測的能力。
省生態環境廳生態環境監測處處長黃鳳蓮表示,我省還需以重金屬監測、污染溯源解析、環境風險預測預報等方向為重點,加強生態環境監測新技術、新方法和全過程質控技術研究,進一步提升生態環境監測科技水平。